瓷片美学:符号的分裂转变

点击数:764 | 发布时间:2025-06-16 | 来源:www.rgyzmf.com

    1、古老肌理与亮丽外观的博弈

    假如说装饰的本质就是给建筑“着装戴帽”,进行遮蔽与掩盖,以达到美化的成效,那样用于装饰的材料需要比需要掩盖的材料更“漂亮”。然而,只有联系到具体的社会语境,美化才有确定的社会意义,所以任何材料的漂亮与否也只不过相对的。

    今天大家已经习惯于赏析敦煌壁画古旧的色彩,然而刚画成的壁画色彩也是十分亮丽的。与古旧的韵味对比,亮丽几近于俗气。在空间设计范围里,欧洲的城市都以古老的历史感为荣,当时间与风雨侵蚀所导致的成效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美学特点,那样反映在设计的逻辑上便是有意识地追求斑驳的肌理与纯朴的质感,尽量保留所有历史的痕迹。非常难想象一个翻新的罗马城,用佛山石湾生产的瓷片贴满那些古老的建筑,这场“亮丽工程”可能与维苏威火山毁掉庞贝城一样可怕。

    当追求亮丽的外观与保持古老肌理的欲望几乎同样强烈时,就要看具体的社会语境下,哪一种美感倾向占主导地位。

    2、瓷片:标榜财富与趣味的建筑符号

    (一)立志求富的社会语境下审美趣味的内在逻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以速生和无序为表象,以生产和经济为目的,以资本和炫耀为指归的后规划年代。在这一片土地上,大家从来没像今天那样沉迷炫耀,由于每个富裕起来的人都渴望身份地位的晋升,都不由自主地要参与到抢夺“尊贵”的符号竞赛中去。[1]挪用布尔迪厄的阶级区别的理论,放在中国当今社会,阶级只有两个:富裕阶级与贫穷阶级。富裕阶级极力地显现我们的财富,急于向外面表明我们的身份,一方面是要脱离与贫穷阶级的任何关系,其次要找到我们的富裕阶级归属,从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高人一等的“尊贵”身份定位。要进行如此的穷富阶级区别,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生活方法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选择与认可,其中起重点用途的就是趣味。而对“尊贵”的无穷想象使大家处于强烈的“炫耀饥渴”当中,他们关于“炫耀”的想象空白也急切地等待着新符号的填补。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立志求富的社会语境下,大家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以满足炫耀为目的,以符号消费为方法的内在逻辑。

    (二)符号分裂转变:中国特有些瓷片景观

    对于以富为尊的社会,反映在建筑范围上,大家需要的同样是可以炫耀的,体现富有些建筑外观形象。崭新的、亮丽的价值势必比老旧的、斑驳的质感更迎合大家的趣味,更受追捧。南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迈入富裕行列的地方,光洁亮丽的建筑面材从这里发端也司空见惯。广东佛山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其中产量与销量最大的当属建筑的外墙瓷砖(广东俗称瓷片)。从此瓷片成为盛行大江南北的外墙装饰材料(图1),大街小巷上的墙几乎都贴上了陶瓷面砖,以致于不少外国友人来中国后总是会有如此的困惑:“到了中国,感觉全是厕所!”[2](由于海外仅厕所才很多用陶瓷砖)

    对亮丽的渴望背后一定随着着大家摆脱污垢贫穷的潜在愿望。回溯瓷片最早用于公厕和医院裙墙的历史,可以将它早期的符号语义定为“干净、卫生”。然而,当瓷片很多地从内墙移植到外墙,瓷片的所指已经与能指发生了断裂,在新的语境下,它的物性已经转化了,注入了“新富”的社会共约。在日新月异的乡镇,包含部分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区域,给建筑穿上“瓷片外套”反映了业主的财力,一旦这种符号语义成立了,为我们的新住宅贴上光亮的瓷片就演化成脱贫致富的标志之一。这么一来,瓷片就成为他们满足炫耀欲望,摆脱穷困肮脏的过往形象,标榜我们的财富与趣味的建筑符号。因此在乡镇农村区域簇新的贴瓷片住宅一直显眼地从其他旧建筑群中承载着主人的光荣崭露头角(图1、2);更甚者,为了使祠堂也焕然一新以体现宗族的财力,村民们在上等的水磨青砖上贴上闪亮的瓷片,这样的旧貌换新颜,却不知经过岁月洗刷的青砖本身就是颇为贵重的面饰材料。

    比起乡镇农村的贴瓷片住宅,城市的高层建筑同样闪耀着瓷片的光芒。“瓷片、玻璃幕墙和大理石”正是构成城市高楼外观的三大材料。政府大楼、法院、公安局楼房等等,无一例外地穿上了如此的“风格制服”(图3)。与乡镇村民需要炫耀财富一样,城市也竞相炫耀,只不过城市竞赛的是现代化程度。出于对便宜的现代化想象,光亮就等同于现代化,而瓷片作为最实惠的光亮材料也就同时被赋予了“现代化”的符号语义。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语境下,经过一系列的符号分裂转变,瓷片美学在建筑的外立面大行其道。瓷片从内墙移到外墙的这一过程中,不只体现了大家渴望摆脱贫穷追求富有些渴望,从深层面还透露出消浪费时间代已经把大家生活的本质需要通过符号转换为无穷的炫耀欲望。

    3、设计者:能指的化妆师?

    当扎哈?哈迪德团队设计的极具前沿性的的广州歌剧院(图4)在广州拔地而起,意味着真的国际化的风格符号已经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可以预测,那些正在统治建筑符号范围的罗马柱、瓷片外墙和琉璃瓦注定会在新一轮的符号博弈中败北,作为旧景观被统统扫除干净。当欲望与符号成了合谋,大家不能不考虑,空间设计者在愈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所处的地方应该是什么?如荷兰建筑师库哈斯所说的,建筑是“全能与无能的危险混合物”[3],建筑师面对业主的趣味倾向与社会的不稳定性没有办法,只能知道并同意所有;还是如法国哲学家米歇尔?亨利所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倡导设计回归生命内在的感动,去符号化,还原为人类本质的需要;又或者是依据游戏规则,努力成为可以引领时尚的上层阶级,从而改变大家的审美倾向?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不能离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定律。

    注解:

    [1]冯原,杨小彦. 金色的土改――珠三角:炫耀的社会学想象[J]. 建筑业导报,2004,(07):56.

    [2]苏湘鄂.住宅产业:中国“限瓷”背景下,建筑外立面用材困惑剖析 [EB/OL]. http://www.mcm.so/?news/Company/130.html,2013-8-24.

    [3]Rem Koolhaas and Bruce Mau. S,M,L,XL[M], New York:The Monacelli Press, 1997. Preface.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